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

"易中天教你讀經典"讀後整理 - 2/3

"易中天教你讀經典"書的背面

兵家的思考: 孫子兵法為春秋末年孫武所作,
  • "謀攻篇": "百戰百勝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"謀攻就是攻城,攻城是一場硬仗,雙方死傷慘重,能不做就不做,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意思為在攻城之前,先讓敵人的軍事(指揮、作戰)能力嚴重短缺,根本無力抵抗,這是戰術目標,不是戰略目標。
  • 孫武講求戰爭成本、效益,"用兵之法,全國為上,破國次之。"全國就是"完整的得到"。孫子不是和平主義者,而是戰爭經濟學家,因此要 -- 慎戰。
  • 慎戰是孫子思想核心之一,因為: 打不起、拖不起、輸不起。"非利不動,非得不用,非危不戰。"因此,"合於利而動,不合於利而止。"孫子講戰爭的目的就是效益最大化。
  • "善戰者之勝也,無智名,無勇功。" "勝兵先勝而後求戰,敗兵先戰而後求勝。" "善戰者,能為不可勝,不能使敵之必可勝。" "不可勝在己,可勝在敵。" 以上重點只有兩個: 自己先立於不敗之地讓敵人犯錯誤
  • 怎樣立於不敗之地: "覆軍殺將,必以五危。"就是帶兵打仗者,常有五種弱點: "必死、必生、忿速、廉潔、愛民" 也就是拼命的、怕死的、暴躁的、自尊的、心軟的。因此,不能有必死或貪生的決心,拼命者,不怕犧牲,魯莽,不保護自己,容易被敵人利用,這叫"必死可殺"。相反的,怕死的,用計"必生可擄"。要用心理戰刺激對方,暴躁的,用計"忿速可侮",廉潔者好名,用計"廉潔可辱"。統帥要理性,不能心慈手軟,愛民者,就有顧忌,心軟,用計"愛民可煩"。
  • 如何讓敵人犯錯: 立於不敗之地,只能保本。若要取得紅利,還要讓敵人犯錯。對付敵人用"兩面三刀",兩面是利與害,三刀是威脅、利誘、忽悠。"故善戰者,致人而不致於人。能使敵人自至者,利之也;能使敵人不得至者,害之也。"就是,能夠調動敵人,卻不被敵人調動。"兵者,詭道也。"就是,兵以詐立,戰爭不是慈善事業。"故善動敵者,形之,敵必從之;予之,敵必取之。以利動之,以卒待之。"
老子的方法: 老子之後,莊子為道家,講道德經;韓非為法家,講德道經。道德經以"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"為第一章,第三十八章為"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。",德道經以道德經的第三十八章為第一章。
  • 孫子主張慎戰,老子則是反戰。老子曰:"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。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"
  • 老子曰: "用兵有言,吾不敢為主,而為客,不敢進寸,而退尺。是謂行無行,攘無臂,扔無敵,擲無兵,乃無敵矣。禍莫大於無敵,無敵近亡吾寶矣。故抗兵相若,則哀者勝矣。" 意思是說,"用兵的人都說,我不敢主動進攻,只敢被動防守,不敢前進一寸,只敢退後一尺。所以敵人打過來,擺開陣勢,卻等於沒有陣勢;舉起胳臂,卻等於沒有胳臂;面對敵人,卻等於沒有敵人;緊握武器,卻等於沒有武器,因為我們不以武力爭霸天下,所以敵人找不到對手。在戰爭中,最大的禍患就是自以為天下無敵,無敵就會喪失"慈愛、節制、不打第一槍"這三件珍寶。所以,兩軍相遇而勢均力敵,總是被動挨打,充滿悲情,而被老天爺慈愛呵護的一方必定勝利。" 老子曰: "慈故能勇,儉故能廣,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。舍慈且勇,舍儉且廣,舍後且先,死矣。"
  • "天將救之,以慈衛之。" 老子認為老天爺的天平,都是向弱者傾斜。老子推崇的是,小的(嬰兒)、柔的(水)、弱的(女人)、虛的(轂,車輪中孔)、卑下的(溪谷)、原生態的(樸,未加工木材)。具有這些特點的,老子都推崇備至,贊不絕口,主張學習。他認為最柔弱的,就是最安全、最堅強、最和諧、最厲害、所向無敵。
  • 老子曰: "大國者,下流也,天下之牝。" 牝為其靜也,故宜為下。" "天下之交也,牝恆以靜勝牡。" 牝是女人,牡是男人。老子的比喻很奇特! 老子曰: "善為士者不武,善戰者不怒,善勝敵者不與。" 真正會打仗的,總是後來居上,後發制人。
  • 老子的"與眾不同"(唱反調),老子曰: "眾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;我獨泊兮其未兆,如嬰之未孩。" "唯之與阿,相去幾何? 善之與惡,相去若和?" "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矣;皆知善之為善。斯不善矣。" "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。" 老子認為好壞並非一成不變,且物極必反
  • 老子認為,以賤為本,至譽無譽,損之而益、上德若谷。這些都是老子"正言若反"。"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用。"意思就是說唱反調,就是道的運動;居弱勢,就是道的運用;最柔弱,就偉大,反著來,就成功。"大方無隅,大器免成,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。" "聖人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" 這老子叫"無為",這是老子的境界,也是老子的追求。
先秦各家語老子思想比較: 周易喜歡變,老子不喜歡變。孔子講中庸老子唱反調。韓非講矛盾,老子講無差別。莊子是真無為,韓非的無為是帝王術。

韓非的"無為"是,"君無為,臣有為;人無為,法有為。" 因為"明君無為於上,群臣悚懼於下
。" "事在四方,要在中央;聖人執要,四方來效。" "以法治國,舉措而已。"

老子的思想,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。"無為而無不為"是"假無為",韓非者也。"無為而無以為"乃"真無為",莊子者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